黄甫人的西口情结 傅凯顺/ 皇甫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年7月19日的一次洪水最大流量达到立方米/秒,是黄河含泥沙最大的支流,因此而著称于世,也是国家的重点流域治理区。皇甫河古时因皇甫氏家族定居而得名皇甫,现在的黄甫镇没有皇甫家族,皇甫家族在历次改朝换代中销声匿迹了。其后多次改朝换代皇甫和黄甫交替使用。皇甫与黄甫名字的变迁镌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因而现在的黄甫镇用的是黄甫而皇甫川河却用的是皇甫。 皇甫川河有两大支流,一支是纳林川河,另一支是十里长川河。纳林川河古称湳水,水量丰沛,水质清澈,至准格尔旗牛武城点半沟这一段统称纳林河川河。自点半沟以下统称皇甫川河。皇甫川河自点半沟至小石拉塔仍在内蒙古境内。至小石拉塔以下在陕西府谷境内。十里长川河至古城四道河进入陕西府谷境内,在古城汇入皇甫川河。 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的大动脉,那么皇甫川河则是陕蒙之间的纽带和往来大通道。黄甫和内蒙古一步之遥,黄甫和内蒙古血脉相连,往来频繁,现在黄甫有万余人,那么在内蒙古的黄甫人至少在两万人以上。自清康熙年间开边放垦,至20世纪80年代几代人几百年间,黄甫人一代接一代,一拔又一拔,源源不断地流向内蒙古。黄甫这地方三里一小村,五里一大村,人稠地窄,十年九旱,一个人奋斗一辈子也很难盖起三间茅草屋,人常说,人挪活,树挪死,强烈的求生欲望,逼得黄甫人去寻找新的谋生之路,这就有了男人走口外,女人掏苦菜的说法。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水系纵横,土地平展,林草丰美,牛羊遍地,撤把种子,那庄稼就会长得郁郁葱葱,等到秋收便是粮食满仓。黄甫人从来勤劳吃苦,在黄甫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肩挑人背,早出晚归,担一担水也要到一里多的深沟里去才能找到水源,锄一上午地临到中午回家还要背一背苜蓿喂牛喂羊,真是汗水从头流脚后跟,一颗汗水摔八瓣。这样的艰苦环境铸就了黄甫人强壮的体魄,吃苦耐劳的精神,敢于探索的勇气,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黄甫人要走口外,要走内蒙,去寻找新的生活,去创造新的希望。黄甫人走口外有多种形式的走口外,也有多条道路通往内蒙古。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更有人说条条大路通北京。地域广阔的内蒙古更是与外界有多条道路相通。黄甫最早走口外的大道是从黄甫起身经大辿、小辿至马栅,然后到达十里长滩,经大路进入中滩。这是一条牛马车道,途中有车马大店,为走口外的黄甫人提供食宿。后来通常说黄甫人走口外是头天住古城,第二天住纳林,然后经红召至马场壕、叮铃沙坡进入中滩。为什么中途要改道呢?那是因为民国年间朱五美被阎锡山任命为河曲、保德、偏关等五县的县长,驻扎在长滩,往来行人担心朱五美抢掠,因此绕道古城、纳林,其实走古城纳林远没有走长滩便捷。黄甫人走西口最频繁,走的人最多的是每年秋季的卖花果。黄甫广泛栽植花果树,每村每户都有花果树,花果树品种繁多,有果子、海棠、海红、红枣、桃李等。首先卖的是果子,果子熟的早、不易放,赶在农历七月十五就要拉到包头进入市场。槟子是要赶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海红和海棠较晚,一般是收秋后去卖,少量也有冬季卖冻海红的。木轱辘牛车可拉六百多斤槟果,从黄甫起身到包头要走七八天的时间,旅途是漫长的、生活是单调的,没事时赶车人就会吼几句山曲、二人台以解心中之闷,缓解生活的忧愁。在卖花果的季节,西口路上最红火的时节。卖花果走西口,只走不定居。卖了花果,往回走买些日用品以及内蒙古的白面,莜麦就返回口里。黄甫是延绥镇,榆林卫三十六营堡的第一堡,黄甫堡的防区内有长城15千米,墩台28座。长城是黄甫人的安全屏障。清康熙年间,对禁留地开边放垦,黄甫人近水楼台先得月,闻风而动,大量农民跨过长城涌入禁留地,开垦土地,耕种庄稼。起初他们是三人一伙,五人一组,春天赶着牛车拉着籽种在禁留地内挖个土壕,架一个扁担,搭上茅草便是个家,三块石头垒起架一面锅就是一个灶。到秋天庄稼成熟,打下粮食,再赶着牛车拉着粮食回家。因为大家都是临时搭火种庄稼,所以后来把种地的地方叫作伙盘地,现在仍有许多村子叫作伙盘。这些伙盘地里都可以听到黄甫人的声音,都留下了黄甫人的足迹,有许多黄甫人就此定居下来成为永久居民,这是最早走西口的黄甫人。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至20世纪70年代黄甫人走西口越走越远,他们跨过中滩、绕过包头,进入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这里是天苍苍野莽莽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很大一部分就在此定居。但也有的卷起铺盖,赶着牛车继续前行,寻求更加宽阔的地方。临河、五原基本上就是黄人走西口的目的地,少数也有走西口到中蒙边境的那就不是种田而是经商了。为什么黄甫人走西口的路程越走越远呢。这是因为黄甫人走西口的路径有很大一段和河曲人走西口的路径重迭在一起,而河曲人走西口又比黄甫人要早一些。河曲人渡过黄河就进入了蒙地,他们一边走一边寻求生存的方法,能够耕作的土地,这样这条西口路上就有许多河曲人定居下来。当黄甫人发现这条西口路时,这条路上的许多土地都被河曲人占领,成为河曲人的领地,黄甫人要想就近落脚,除非你和河曲人是姑舅或两姨,所以大部分人只能这样选择继续往前走,越往前走土地越肥沃,人烟稀少,这就让许多黄甫人乐此不疲,所以黄甫人集中在临河五原一带。黄甫人有头脑,会经商,西口路是黄甫人的谋生路更是黄甫人的商贸大通道。内蒙古不仅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大草原更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蒙古人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肉食为主,不种粮食更没有手工业。黄甫人是农耕民族,有丰富的农耕技术和经验,又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多种多样的手工业产品。黄甫人靠着勤劳吃苦在西口外种地耕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又把西口外产的粮食,蒙古人生产的皮毛运回口里,把这些原料通过加工再往外拉,赚取巨大的利润。同时口里的手工业产品、铁木家具、犁耧锄耙、针织鞋帽、绸缎布匹、茶叶等生产生活用品,源源不断地运到口外,并且在口外建立了自己的商贸基地。有人说包头市是山西乔家大院的乔家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只说对了一半,包头市的发展与黄甫李家大院的经营是分不开的。黄甫李家在包头有著名的穿心一条街。这条街上聚集了许许多多的黄甫以及府谷各地的商人。口里的产品集中运到穿心街,通过穿心街再销往蒙古各地。穿心街成为蒙汉商品交流的中转站和重要的枢纽。整个河套地区的渠道的开挖和经营都是黄甫李家。黄甫除李家外还有祁家、魏家以李寨李家,庙梁魏家都是黄甫的经贸大户。由于商贸的发达带动了脚户的应运而生。运脚最多的是骆驼队,一个骆驼队最少的有十头骆驼,最多也有二十多头的。骆驼耐脚力,负重能力强,对道路适应性强,同时适应各种气候条件,其次是骡马运输也有牛马车运输。在漫长的西口路上,驼铃叮当,让寂寞的荒野大漠显出勃勃生机。西口外富裕的生活,优美的环境、广阔的市场牢牢的吸引了黄甫人,走到西口外的黄甫人大都选择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成为了蒙古人的好邻居好伙伴。定居在口外的黄甫人经常惦记着口里的姑舅,经常给口里的二姑舅,捎来一封信,说是西口外地好收成。于是口里的二姑舅带着一封信踏上了寻亲路,口里口外地土相连、血脉传承,互相往来络绎不绝,西口路便成了黄甫人的寻亲路。树长千丈,叶落归根。无论官多大,无论路多远,一碗酸粥把黄甫人的乡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数的成功人士,无数的富有之家,总是忘不了黄甫的山和水,忘不了黄甫的人和事,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带着浓浓的乡情,回黄甫寻根问祖,西口路又成了走出口外的黄甫人的寻根路。黄甫人钟情于西口路,世世代代,川流不息耕耘在西口路上,西口路闪着金光,洒满阳光,西口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富有,越走越幸福。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81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