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6/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治痤疮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210121/8612063.html

9月27日,黑龙江垦区五大连池农场集中机械力量全力抢收大豆。新华社发(陆文祥摄)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记者 陈思武)秋收时节,新华社记者从北京出发,由中国最大的产粮省黑龙江开始,先后到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粮食主产区,用心观察、亲身感受中国乡村的变化,寻找“丰收的味道”。

八月初一出发,廿一返回,一路不间断走来,足足历时20天。记者访粮都,问农民,进农舍,抚远、同江、富锦、吉林、永吉、舒兰、昌图、盘锦、土默特左旗、五原,乌苏镇、通江乡、八岔乡、一拉溪镇、大四家子镇、天吉泰镇……一长串以前并不熟悉的地名,成为一路寻找的见证。

记者既深入了三江平原、松辽平原的腹地,又直驱河套平原深处;既见识了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的丰沛,又体会了黄河这条“母亲河”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从关外到塞北,从中国最东端的黑龙江省抚远市到黄河最北点的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从乌苏里江畔到阴山下,这次调研不仅是考验脚力之旅,更是学习之旅和发现之旅。

在乡间,在江畔,在田野里,在水塘边,记者听种植水稻、玉米、葵花籽的老农人新农人讲述他们的创新与坚守、喜悦与忧愁,一幅幅乡土中国的秋收图景就这样被勾勒出来。

10月1日,河北邢台经济开发区林义农资专业合作社农民将收获的玉米装袋。金秋时节,河北省各地玉米、稻谷等秋粮进入大面积收获期,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一路上,记者一直在想,到底哪一种味道最能代表丰收?稻香、饭香、鱼鲜、蟹肥、玉米的香甜……无论哪一种“丰收的味道”,似乎都离不开食物。

对吉林返乡创业的“90后”大学生张楠楠来说,丰收的味道就是机收完后,稻谷混着秸秆和泥土的香味;对辽宁蟹农师晓刚来说,丰收的味道就是忙着收蟹、忙着发货的味道……

而更大意义上的“丰收的味道”,却隐藏在中国乡村的积极变化中——东安村、新颜村、新兴村、荒地村等一个个村庄的农民守传统、改习惯、调结构、试新种、上机械、用科技。这些细微变化就像涓涓细流,汇成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浩荡潮流。

对一个有近14亿人口的国家和长期秉持“民以食为天”的社会来说,没有什么比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更重要的了。中国粮食产量多年保持在6亿吨以上,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约20%的人口。这是中国农业的底气所在。

中国各地秋收时间有早有晚,南方不少地区早已开始收获,而北方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产粮区却要等到国庆节以后才正式进入收获高峰期。记者调研的这几个省区总人口接近中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去年粮食产量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最大粮仓”,地位举足轻重。

9月26日,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双溪街道陈板布村农民在家门口翻晒稻谷(无人机拍摄)。金秋时节,迎来丰收的农民们忙着晒秋。新华社发(陈柏材摄)

此行让记者体会很深的一点是:搞农业不仅要知天时、明地理,更需要耐心。因为,时令未到,丰收也是急不来的。

春播,夏长,秋收,冬藏。这是数千年来中国农民与大地年复一年的约定,也是人类记忆深处所留下的对农业社会最根深蒂固的乡愁。

其实,这次调研,“丰收的味道”几乎无处不在:在空气中,在田野里,在镰刀下,在粮仓内,在灶台上,在餐桌旁,在舌尖上,在朴实的笑脸里,在沾满泥土的裤脚处,更在眉间心上。

这也正是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从农耕社会开始,既传承传统又大胆创新,不断学习他人先进之处,一点一滴靠时间慢慢浸润、沉淀、融合出来的文明况味。

或许,这大概才是记者一路要寻找的“丰收的味道”吧。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51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