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看见孩子怎么样,就能知道孩子背后的家庭有怎么样的环境氛围。 在民国时期,鼎鼎有名的爱国将军冯玉祥立命于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其中三子冯洪达成为了新中国的海军中将,长女冯理达则是我国著名的病理学家。 长女冯理达年至年一边在美国读书学习,一边在父亲冯玉祥身边做秘书,在做秘书期间,他的主要工作是了解一些父亲对于革命、对于祖国、对于和平的观点。 幼子冯洪达因为幼时常常跟随在父母身边,深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积极影响,所以选择在苏联海军学院深造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去。 长女冯理达晚年时常说:“父亲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他一直活在我们心中”,除了长兄冯洪国在很早前直接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外,其他的子女选择了不同的行业,但都致力于报效祖国,建国后又在大力促进两岸缓和。 到底冯将军做了哪些事情对他的子女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呢? 01.谨遵父命:洁身自好,发愤图强 冯理达是冯玉祥和李德全的长女,她被冯玉祥夫妻二人被视若掌上明珠,为此,冯玉祥还戏诗一首“坐小凳,赛谁美,孩子叫妈梳头发。评一评,论一论,真正美的是理达”。 尽管在外冯玉祥是威风堂堂、正气凛然的大将军,对内他却是一位慈父,不管他对孩子如何慈爱,但在子女的教育和生活的管教上,他毫不含糊,常常以身作则。 在冯玉祥家中,孩子们需要严格按照家规中进行,例如:男孩会自己缝衣服、织毛衣,女孩要学开汽车,所有的孩子都要下厨。 这些事情的真实性可以在冯玉祥将军的自述传记《我的生活》旁敲侧击地知道,这些踏实质朴的生活是受将军幼年的经历和作为一名军人生活习惯的影响,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叙述农民生活对其的影响: “这种生活与环境,深切地影响到我日后的思想与情绪,影响到我日常处理事务的习惯,以及我训练军队的方法;同时直接间接也使我必然倾向革命,并且时时刻刻忘不掉改革大众劳苦生活的职志。” 还有些事是根据女儿冯理达回忆父亲写的一段日记“理达昨天回家来,回来一次是很不容易的,今天收拾屋子、洗衣服、洗家伙、做饭,样样事情都添帮手。”言语中是对女儿归家的喜爱和亲力亲为不过分依赖家人的赞赏。 这位开明的父亲没有任何旧式家长的独裁专制,开明地支持他的子女们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 子女们除了以上两位广为人知以外,还有核物理学家、革命志士、德文翻译等等,许多不同职业的选择,对于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只要他们能自爱,有双手,就不会饿死。”每个孩子都铭记在心。 02.少小即怀报国志,毕生几曾敢息肩 冯理达曾写过一本书——《我的父亲冯玉祥》,来怀念她的父亲向人们告诉了一些父亲冯玉祥不为人所知的事情,一些充满争议的是是非非都一一被揭秘。 冯家可以说是世代从军,冯玉祥将军和女儿冯理达写的书中都提到了这一点,祖父一代只是因为贫困单纯地讨生计,父亲参军入伍也是因为贫困,只不过时间已经是李鸿章等清朝臣子为岌岌可危的天朝搏得最后一点生机的时刻。 “我的父亲的童年……举手就可以摸到房梁,四周的墙壁年久失修,成块的泥皮常常脱落下来,做饭的炊烟把墙上熏了一层厚厚的污秽......吃饭的时候一掀锅盖热蒸汽冲上屋顶,屋顶上的灰尘就像秋天的落叶一样簌簌地掉下来,弄得饭里尽是尘垢。” 冯理达对父亲幼时在康格庄的家是这样回忆的,后人也爱称冯玉祥是“布衣将军”——生于布衣,长于布衣,对待手下的兵也是用布衣的方式去关怀,而所去之地的百姓也对这位将军大大赞赏。 冯玉祥参军是加入了清朝的淮军面对刚刚修复两年又因《辛丑条约》被迫拆毁的大沽炮台后,沉重地说“我一定要做欺压我们的外国人的仇敌,我情愿叫外国人崩死我。” 后来清政府的统治逐渐无法维持了,少数民族掌权的弊端一一被揭露。 冯理达回忆说“我父亲这个人本来就是一个不能安于腐恶现状、素有反抗情绪的人,这时又看到清廷官员这样腐败,浑身的血液沸腾。” 当时要起义的、想起义的有很多人,就像几千年前的黄巾军起义,又或是其他的诸如此类因为百姓没法生存被逼迫着、自我觉醒般的推翻头顶的大山的起义。 这几种不同的归因大概是促使冯玉祥起义的原因吧,当时冯玉祥在袁世凯的新军中,袁世凯是个精明的投机者,他成为了起义“成功”的最大受益人。所以冯玉祥转危为安还被委派了新的任务从北京调往四川,此时,冯玉祥怒道“宁愿牺牲,一定要反对帝制到底!” 段祺瑞走马上任后,冯玉祥又遭遇了免职,女儿冯理达貌似夸张地形容:临别时护国军十六混成旅的部分将领撕碎父亲的马裤,想要留一个纪念且嚎啕大哭的情形。 冯将军被塞了一个闲散的官职只好称病休养,又听到了张勋复辟的消息,悲痛刚刚打到的龙旗又被挂起,再次出山与旧部共商讨伐张勋的事宜。 彼时时间是年,冯玉祥在同年11月第一次见到了孙中山,只不过是带着段祺瑞镇压孙中山护法大军的任务。 这期间,段祺瑞因为冯玉祥镇压张勋有功让其又回到了十六混成旅,去往湘西常德驻扎。在这里发生了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冯将军坐在瓜棚下用妻子用麻绳纳的鞋底抽了日本兵的脸十下。 然而,实际的情况远不是这么的我们所想,这是一件关于法律的事情,说来也是可悲,当时当地的民众在十六旅没驻扎前,因为处于军阀之间的三不管地带,为了生存,挂起了日本旗。 日本兵大摇大摆地进城被冯玉祥部队里的守城士兵拦住后打伤了士兵,还向冯玉祥指责自己遭受了侮辱,又用日本的《日本海陆军刑法》来惩罚中国士兵。 年直系发迹,曹锟和吴佩孚在战场上的胜利为即将到来的六十大寿增光添彩,冯理达印象中从来不理会官场那一套的父亲出人意料地送了一坛清水和一张纸上附着几个字“君子之交淡如水”。 冯理达对父亲的回忆还有后来五原誓师后和士兵一起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都吃的是糠咽菜,还将前来送鸭子给他补身体的刘县长打了二十军棍。 03.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带阖棺 冯理达出生于年,父亲冯玉祥追随已久的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五卅惨案爆发,有大厦将倾之势。 在此之前,父亲与孙岳、岳西峰等人参与和策划了首都革命,进了北京城赶走那个住在故宫里的旧式的帝王象征,算是真正地“剪了清朝廷的小辫子,断了中外野心家时刻企图利用的祸根。”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的容光焕发仿佛是泡沫般地被再次戳破,冯玉祥在女儿死前是这样表达孙中山先生之于他的特殊指引: “孙中山先生能在殃民祸国的北洋军阀集团中,深刻地认识了我,并常常给我指导和鼓励,这种知遇之感和特别瞧得起之情,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现在一代伟人死了,特别认识我、知道我的人死了,我怎么能不伤痛、不流泪呢?” 在遭遇这样的打击后,冯玉祥携妻子去了苏联,想要“必须去国外看看,增长些见识学问,回来之后,再同大家一块儿好好干。” 苏联之行给冯玉祥将军最大的感悟是“中国如果不进行革命,改变社会制度,国家、民族都将难以生存”,可惜由于国内军阀斗争激烈冯玉祥所管辖的国民军被两面夹击,此次外出学习之行遗憾地结束。 在内蒙古的五原县,再次见到自己的老部下,冯玉祥两眼泪如雨下,为这些饥寒交迫的士兵大声哭泣,自此,他当仁不让地成为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发表了五原誓师,参加北伐并且想推翻这个陈腐的国民政府。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蒋介石和冯玉祥将军的结盟,却让冯理达的非常气愤和懊恼,在书中,冯理达这样写道: “当然,他如果像后来那样,认清了蒋介石奸诈、狡猾、阴险、毒辣的真实面目,是决不会请蒋介石吃饭的,更不会与他结拜弟兄。不过历史毕竟是过去的事,年的冯玉祥,到底是上了蒋介石的当,和蒋坐到了一条板凳上。” 冯玉祥虽然没有真正见过孙中山,却一直追寻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蒋介石和孙中山的特殊关系又成为冯玉祥决定要帮助蒋介石的引子,蒋介石其实完全不懂冯玉祥“让穷乡亲们也能吃上这一饭一菜一汤”的愿望,二人其实从来没有志同道合过。 身处多事之秋,形势变幻莫测,在-间,冯玉祥被迫下野、使段祺瑞下台、去苏联考察、参与北伐,最终又遭软禁。 中原大战结束后,冯玉祥彻底失势了,携妻儿隐居于汾阳,此时妻儿一起才算真正地平静地生活在一起,冯理达和弟弟冯洪达可以说是父亲的陪伴中长大的孩子。 九一八事变得爆发差点儿让中国成为帝国主义的“外国点心”,擅长卸磨杀驴的蒋介石正在忙于攘外必先安内,坐立不安的父亲又任察哈尔民族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在局部地区抗日。 打击敌人的消息虽然令民众人心振奋,国民政府对此惶惶不可终日,解散了形势大好的抗日同盟军,冯将军被迫再次隐居。 冯理达记得那时候父亲是坐立难安的,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写了很多像“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的诗句,还成立了很多研究班、抗日同盟会等等组织就等着有朝一日能上战场抗日的机会。 冯大将军对待孩子们就和培养士兵一样严厉,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之类的糟粕思想,鼓励自己的女儿“要向苏联妇女学习,和男人一样战场杀敌报国”。 此时,冯理达在父亲冯玉祥和母亲李德全的影响下听《资本论》等作品,还时常可以见到父亲与他人谈论共产党、说革命,以及和共产党人一起讨论救国良方,后来已经上了中学的冯理达还收到了周总理的亲笔题词“艰苦奋斗、好好学习”。 在泰山的日子,冯玉祥只能苦中作乐,每天学习、耍刀、打枪、打拳,冯理达每次返回泰山扫墓时,看到大众桥上人来人往,就能想到自己父亲伟岸的身影,无限地怀念从前的时光。 04.吕蒙和“丘八诗人”得离去 冯玉祥出生于布衣之家,因为家里并不富裕匆匆上了一年私塾就补兵去了,在军中接触的也基本上是目不识丁的兵,后来的学习全是边打仗边学习。 冯玉祥酷爱读《三国演义》,痴迷到什么程度呢?和蒋介石因为抗战事宜政见相左脱口而出其中的典故: “曹操约孙权去江口打猎,孙权阵营的谋士纷纷劝降,影响孙权的决心使其摇摆不定,孙权为稳定军心立刻劈开桌子来表达自己的决心”让蒋介石吃一颗“定心丸”。 如果用《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来形容冯玉祥,那就是“三日不见,已非吴下阿蒙”。他算是所有军阀中,眼光最独到、最具前瞻性的一位人物了。 如果被他的外表给迷惑真的就是大错特错了,有人曾拍过一部《冯玉祥北伐工作日记》的黑白无声电影,还有许多关于这位军阀的报纸报道,在国民政府时期所有的军阀都不如这位布衣将军有民望。 一个外形酷似农民的大老粗懂得用媒体为自己造势,用简短的宣传片为自己招募新兵,后来还摇身一变为“文协总会”理事与老舍一众文人共同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真的不能用简单的想法去评价这位将军。 当听到汪精卫投靠日倭成立了一个空壳子的国民政府和老舍一起要写诗声讨汪精卫,两人以冯玉祥“丘八使”的风格说了“呜呼汪精卫,不如地瓜乡”妙句。 这些都是冯玉祥在泰山临近六十岁所做的事情,虽然已经远离了政治纷争的漩涡中心,从来没有懈怠一丝一毫的时间。 年抗战已经胜利,热血沸腾的冯玉祥和一众好友一起去往南京,在路上,他们都以为国家长治久安,冯玉祥却被蒋介石悄无声息地开除了军籍。 正如女儿冯理达所说“从此结束了我父亲的五十多年戎马倥偬、征战频仍的军事生活”,年面对国共两党交战、民生凋敝登报发表了《我为什么与蒋介石决裂》,然而来年再次回国时已经是一具尸骸。 冯理达的办公室里一直放着两张相片,其中一张是和父亲冯玉祥、母亲李德全在旧金山海边的一张合照。 许多人不了解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后来在冯理达在日记中是这样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的女儿,一定不辜负你们和祖国人民的期望,永远做一个人民的勤务员,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13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