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2/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内蒙古五原县天吉泰镇兴丰村葵农李子元(左一)正和妻子种葵花。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1日电(记者李云平 于嘉)初夏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天吉泰镇兴丰村农民李子元又买来SH等国产种子,计划种植50多亩食用向日葵。“我用的品种由本土企业研发,产量高,商品性好,每亩地能产斤、净收入多元。”他说。

地处河套平原腹地的五原县是中国食葵种植规模最大的县和全国向日葵产业基地,每年食葵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占全国食葵种植总面积的1/7。

李子元种植食葵已有20多年,刚开始种植的品种大多是自留的传统国产葵花种子,产量等方面没有优势。当时美国的食葵杂交种产量高、效益显著,被大量引入中国,“洋”种子逐步占领了中国食葵种子市场。

数据显示,截至年,食葵杂交种在中国的播种面积从最初的万亩扩大到万亩。“美葵”一步步主导种子市场,而中国常规种一度几乎退市。

这一情况随着近年来中国相关龙头企业着力研发优良国产品种而发生了逆转。

三瑞农科向日葵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在现代智能温室开展抗病害观察。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葵花产业联盟理事长张永平介绍,从年起,他们投入巨资进行自主研发,已推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推广价值的突破性品种SH。与“洋”种子相比,SH的抗病性、商品性更好,每斤可多卖一元钱,平均每亩可增收元至元。

近10多年来,中国向日葵产业技术体系培育出一批抗病性强、优质高产的食葵杂交新品种,如“龙葵杂1号”“JK”“科阳1号”等,种植效益普遍较好。

张永平说,近几年,中国食葵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葵品种市场占有率达95%以上,国外食葵杂交种已退出垄断地位。 

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葵花种子存储情况。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食葵种子实现自主研发,并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离不开育种人的默默付出和科技攻关。作为中国国产知名品种SH的第一选育人,张永平表示,成功的重要环节包括加强研发、重视选育、推广品牌。

“科技研发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张永平说,他的公司目前建有全国首家向日葵技术研究院,累计投入科研资金0多万元,建成国内领先的现代化向日葵科研中心和向日葵种质资源库,设立分子实验室、研发育种基地和育种测试基地,聘请国内外向日葵育种专家组建研发团队,攻关抗病害等科技难题。

“品种选育是种子研发的重要途径。”三瑞农科向日葵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冯九焕说,为加快品种选育,他们一年四季进行不间断的品种试验,主要涉及快繁加代、抗病害研究等工作。“好的品种要兼顾适应性、丰产性、商品性,只有经过大面积种植才能优中选优。”她说。

三瑞农科向日葵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冯九焕(左一)正和科研人员在现代智能温室开展抗病害观察。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品牌推广是种子国产化的必要手段。”张永平说,与纯粹的学术研究不同,他们围绕市场搞研发、利用科技搞生产,推广市场品牌。他们的合作种植基地面积超过6万亩,公司技术人员负责提供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提高了推广效率。

此外,中国葵花籽主产省区还加大品种科技研发力度,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让政府与企业形成合力,尽早搬掉菌核病、水锈等阻碍向日葵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3604.html
------分隔线----------------------------